晋景公是在公元前599年正式继位的,而赵氏家族的领袖赵盾则早在两年前的公元前601年就已经去世了。尽管如此,赵盾在生前精心经营家族势力,使得赵氏在他去世之后靠谱的证券公司,不但未见衰落,反而在晋国的权力地位愈发巩固和提升。
当时晋国拥有九大家族,分别是赵、郤、栾、中行、范、胥、智、魏、韩,但全晋国最重要的官职却只有八个。按理说,每个大家族应占有一个官职,排名最弱的那个家族则无官可占。然而,现实情况却非常不同,赵氏家族竟独占三席,剩余八家只能瓜分五个官位。赵氏如此强势,既让晋景公感到压力巨大,也让其他八大家族心生忌惮,充满了不安。
最终,在多方联合施压下,赵氏遭到灭族,这场大屠杀被史称为“下宫之难”。这件历史事件为后世带来了两个深远的影响。首先,它为晋国后续家族争斗树立了一个潜规则:最强势的家族往往是首个被清理出局的目标。后来,郤氏曾经风光一时,甚至同时掌握三职,也被清除出局。再后来,当晋国四大家族智、赵、魏、韩爆发激烈争斗时,因智氏势力最强,其他三家联合将其铲除。这种权力博弈符合博弈论中的“火枪手困境”原理:三人对战中,命中率最高的那个最先成为攻击目标。
展开剩余70%第二个影响则是留下了著名的“赵氏孤儿”传说。赵氏当时最具权威的三人是赵同、赵括(并非后世著名的纸上谈兵赵括)和赵穿的儿子赵旃。据赵国和韩国的史书记载,有一名奸臣屠岸贾唆使晋景公灭赵氏,借口是赵盾弑君。传说两位赵氏门客不忍家族覆灭,设计调包成功救出新生的赵武——赵盾的亲孙子。然而,这个版本明显存在矛盾。
因为在赵氏成员遭到大屠杀后,赵旃却未受牵连,依旧坐拥重要职位,而被屠杀的仅是赵同和赵括。如果赵氏家族真被灭族,赵旃为何能幸免?更关键的是,晋灵公正是被赵穿——赵旃的父亲所杀,若真为报仇,晋景公又怎会放过赵旃?此外,“赵氏孤儿”的时间线也非常混乱:救出的赵武刚出生时,赵同和赵括还身居高位,说明赵武被救时,赵同和赵括尚未遇害。换言之,赵武被救时已经是几岁甚至成年之后,这让“孤儿被救”的说法难以自圆其说。
因此,我认为赵国和韩国的史料存在偏差,较可信的版本应当参考晋国和鲁国的记载。事情的根源要追溯到赵盾的父亲赵衰。赵衰有两任夫人,大夫人生了赵同、赵括、赵婴齐,小夫人生了赵盾。赵衰死后,按理其爵位应由大夫人所生的长子继承,但最终权力却落在了赵盾手中。这一事实透露两点:第一,赵盾个人能力远胜兄弟,赢得更多支持;第二,赵盾的母亲虽是小夫人,但身份不凡。
弄清这一点后,赵盾死后的权力争夺便显得明晰。赵盾的政治遗产本应由其子赵朔(赵武的父亲)继承,然而实际上,赵盾的兄弟赵同、赵括以及堂侄赵穿的儿子赵旃获得了利益,而赵朔也很快去世。面对局势动荡,赵盾的妻子和儿媳极为焦虑,她们担忧赵盾一系将彻底衰败。于是,赵盾的儿媳与赵婴齐关系暧昧,进而揭发赵同和赵括有谋反意图,这才引发晋景公的杀意。
若照此说法,赵旃之所以未被牵连,是因为儿媳的告密信中并未涉及他。由此看来,“赵氏灭门”不过是家族内部斗争的夸张说法,真实情况是赵同和赵括被清除,权力重新回归赵盾一系的赵武。家族内讧通常残酷无比,然而因牵扯男女私情而爆发,更是让人觉得难以启齿。于是,奸臣屠岸贾便成了替罪羊,“赵氏孤儿”的传说也应运而生。
这个传奇故事流传久远靠谱的证券公司,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。其一是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错误记载,助长了故事的传播。其二,这一故事尽管不实,却极富传奇色彩,深受百姓喜爱。比如东汉时期,光武帝刘秀的坎坷身世就与赵武的故事极为相似,成为后世文艺作品频繁借鉴的题材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