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秦去世后,他的两位弟弟苏代和苏厉也紧随其后,成为了出色的纵横家。尽管他们的成就不及苏秦那样显赫,但在东周的政治舞台上河南炒股配资,他们依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游说力量,名声远扬。
从外人看来,苏氏三兄弟似乎仅凭一张嘴巴,就能左右风云,翻手为云、覆手为雨,仿佛依赖口舌之利来谋取私利。然而,在他们留下的许多文献中,有一篇特别引人注目的长文,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,已经被某个超级大国采纳,并成为其当下对外政策的基本手段。那篇文章便是《战国策·齐策》中的《苏代说齐闵王》(有学者认为,受《战国纵横家书》的影响,应该是“苏秦说齐闵王”)。
在这篇文章的开头,苏代便明确表态:“下臣听说,喜欢率先挑起战争的国家,必有忧患;缔结盟约去讨伐他国的盟主容易招来怨恨,必然会被孤立。而那些后发制人的国家,却能顺势而为;那些远离怨恨的国家,就能把握时机。所以,圣人创建事业,必须善于权藉,并且务必在时机到来时才能起事。没有权藉,违背时势,能够成就事业的人极少。”这番话表面上看起来颇为抽象,难以直接理解。为了让齐闵王更容易领会,苏代进一步举了一个历史实例,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支持。
展开剩余81%他讲述了公元前383年,赵国与卫国的战争。当时,赵国为了攻打卫国,筑城刚平(今河南清丰县西南)。卫国的局势一度危急,八座城门中的两座已经被攻陷,眼看卫国就要灭亡。就在危急时刻,卫国国君慌忙赤脚逃往魏国,向魏武侯求救。魏武侯果断出兵,迅速攻打赵国,邯郸城的战马奔腾,赵国的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一片混乱。在这种乱局下,卫国的残兵终于成功收拢,并反败为胜,收复了黄河以东的土地。
这场胜利的关键,不是因为卫国比赵国强,而是卫国善于利用外力,巧妙借助魏国的力量。赵国本身就擅长率先挑起战争,而卫国虽然军力较弱,却善于借助魏国的势力,最终成功逆袭。这一例子告诉我们,兵力弱小而偏要与强国对抗,或者国势疲弱却仍然在外招惹事端,这种做法注定无法取得成功,反而可能陷入困境。
从这个角度看,苏代指出,治理国家的智慧在于洞察民意,评估自身的力量,并顺应时势而行。在与他国结盟时,要避免得罪他人;在出兵讨伐敌人时,不要做别人抵抗强敌的替罪羊。
接着,苏代转向了齐国的例子来进一步论述。在齐威王与齐宣王时期,齐国曾频繁与魏国、韩国结盟,共同攻打秦国或楚国。然而,尽管齐国多次出征,战斗并不激烈,也未能获得更多的战利品,但却将责任归结到了齐国身上。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?因为齐国常常扮演盟主的角色,而这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怨恨。苏代认为,强国的祸患往往是因为他们过于想称王,而弱国的灾难则多源于过度算计他国。
他进一步指出,抢先挑起战争常常会招致灾难,而后发制人则更容易利用时势,找到盟友共同发起战争。与其急于出击,不如等待时机,等待敌人疲弱,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苏代总结道,真正的王者,应该懂得顺应时势,用仁德来称王,用义节来称霸,而那些好战的国家,则必定会先灭亡。
为了增强论述的说服力,苏代举出了吴国的例子。吴王夫差一直梦想称霸,凭借吴国的强大多次挑起战事,但最终却以身死国灭、成为天下笑柄收场。苏代认为,夫差的失败,正是因为他过于依赖武力,频繁挑起事端,最终招致了不必要的敌对和仇恨。
他还引用了一个俗语:“良马衰老之时,劣马都能跑在它前面;孟贲力竭之际,女子也能战而胜之。”这句话的含义在于,战争的胜负并不总是取决于谁的兵力更强,而是取决于是否能够借助时势。如果一个国家能按兵不动,善于通过巧妙的外交策略来逐步削弱敌人,最终的胜利几乎是唾手可得的。
通过更多历史例子,苏代强调了战争的残酷性及其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消耗。他指出,战争不仅会耗尽国家的物资和财富,还会造成民众的巨大痛苦和士气的低落。战争所带来的伤害远远超出了预期,尤其是在长期的战争之后,国家可能会陷入无法恢复的困境。
他以中山国的战争为例,讲述了即使是百战百胜的国家,如果经常处于战争状态,也难以维持长期的稳定。中山国虽然在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,但其国家资源的耗损和内部的分裂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。苏代用这一例子告诫齐国,任何国家如果只靠军事扩张而忽视内政改革,最终都可能会自食其果。
苏代的战略思想非常明确,战争的胜利并不在于直接打败敌人,而是在于如何在合适的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,避免过早出击,利用时势来获得胜利。他强调,真正的战略家应当善于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来达成目标,而不是一味依赖军事力量。
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的战国时期具有深远的影响,而且对今天的国际政治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。尤其是其中提到的“劳天下而自逸,乱天下而自安”的战略思想,已经被某超级大国所采纳,并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中得到了实际应用。这种策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制造局势混乱,迫使他国应对各种危机,从而使自己能够在背后安坐渔翁之利。
至今两千多年过去,苏代的智慧似乎依然能为现代世界的战略家提供宝贵的借鉴。对于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来说,如何破解这一战略,如何在超级大国的压力下保持独立和自主,成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。苏代的警示依然适用: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,即便在外部取得了短期的胜利,也难以长久维持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