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章我们讲到,夷吾成为晋国的新君之后,不仅撕毁了之前对秦国的承诺配资炒股的,还逼迫两位曾经支持他登基的人走上绝路。这两件事情发生后,使得夷吾在国内的统治基础变得摇摇欲坠,形势极其不稳。
从夷吾本人的角度来看,他的做法并无大错。毕竟,当时秦国与晋国在边境上频繁发生冲突,割地给秦国等于帮助敌人,根本违背了晋国的根本利益。选择不割地,才是站在晋国利益的立场上行事。
在国内方面,晋国的各大家族支持夷吾继位,目的在于希望他能够尊重并维护各大家族的利益。然而,夷吾毕竟是晋国公族出身,理所当然不愿放弃那些本属于公族的利益份额,这也成为他执政的重要考量。
这件事情本身难以简单用“对”与“错”来评价。夷吾固然背信弃义,但秦穆公和支持夷吾上位的势力同样存在趁机渔利的行为。权力斗争和利益博弈本就错综复杂,各方都有自己的算盘。
然而,事实就是这样,夷吾率先违约,秦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,必然会寻找机会进行报复。晋国内部的利益集团一时没有能力反击,只能暂时忍耐,但秦穆公显然无法咽下这口气。
展开剩余82%在这样的背景下,秦晋两国的摩擦逐渐激化,最终发展成为双方全面的军事冲突。这其中还带有几分戏剧性和讽刺意味。
据传说,夷吾登基四年后,晋国爆发了严重的饥荒,夷吾不得不向秦穆公求援,请求秦国提供粮食救济,以缓解晋国百姓的困境。消息传到秦国君臣耳中,立刻有人劝说秦穆公:“夷吾那个小子出尔反尔,正好让我们找机会教训他,何不趁着晋国饥荒,出兵攻打,夺回河西之地,好好地泄恨一番?”
但令人意外的是,秦穆公却表现得极为大义凛然,断然拒绝了发动战争的提议。他认为,尽管夷吾不可信赖,但晋国的普通百姓无辜,不能因为政治恩怨而使无辜的人受难。于是他亲自下令筹备粮食,并派遣亲信押送粮草前往晋国。晋国民众对秦国的援助感激涕零,吃饭时常常提起秦穆公的仁义之举。
一年之后,晋国获得了丰收,而秦国却陷入了饥荒。秦穆公便得意洋洋地对大臣们说:“你们看,去年我们援助晋国的决定是多么英明。要是当时没有帮他们,换作是我们遭遇困境,恐怕也难指望别人出手相助。”
随后,秦穆公派人前往晋国,希望夷吾能够念及当年的情分,归还之前资助的粮食。可是消息传到夷吾耳中,他愤怒地斥责秦国使者:“当初说好了,粮食是赠与我们的,哪有讨回去的理?滚回去吧!”言辞激烈,毫不留情。
夷吾还召集亲信商议,是否此时应当主动攻打秦国。亲信们与他心意相投,劝他道:“去年秦国资助我们是他们犯了大错,陛下您现在绝不能再犯傻,应该主动出兵,彻底灭了秦国!”
于是,夷吾亲自率军向秦国发动进攻。秦穆公得知消息后大怒,亲自领军迎战,并在战前痛斥夷吾恩将仇报,警告他将成为晋国的祸害。言辞一落,双方即刻开战。
战斗初期,晋军占据优势,眼看秦军即将溃败,秦穆公甚至将被俘的命运摆在眼前,他悲叹道:“为何像我这样有大义的人,却得不到好报?”
就在这时,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——一群手持短斧的山野之人突然从邻近的树林中冲出,他们凶猛无比,对晋军发起疯狂攻击,宛如亡命之徒。晋军见状惊恐不已,士气大减。最终,秦军借助这支奇兵逆转战局,打败了晋军,并俘虏了夷吾。
这群山野之人为何出现?原来几年前,秦穆公曾经赦免了这些人的死罪,这些人一直铭记秦穆公的恩情,伺机报答。此次助秦转危为安,正是他们的报恩行动。
战后,秦穆公拟给这群野人官职作为奖励,但他们却纷纷谢绝,称自己不过是以戴罪之身完成报恩,不敢再求人爵,遂连夜返回山林隐居。
秦穆公感慨道:“连这些山中野人都懂得报恩,夷吾作为国君,怎能连起码的做人底线都丢掉呢?”
不过,我个人认为这段故事不太可信。原因很简单,夷吾上位后连续两次背信弃义,得罪了国内的既得利益集团和秦国。其子继位后,延续其政策,严厉打压权贵,同时惩罚了跟随重耳流亡的人。
后来,重耳回国即位,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。夷吾父子得罪了敌国、继任者和臣民三方,如何能赢得好名声呢?
这段记载最不靠谱的地方,是把秦穆公描绘成无辜如白莲花的形象。试想当初夷吾回国时,秦穆公索要利益的态度分明是趁火打劫。极端重视国家利益无可厚非,但这也说明秦穆公看待国家利益极为冷酷。
面对得罪自己的夷吾,他会甘心送粮食吗?即便送了,动机也绝不可能是心软。作为领袖,必须铁血手腕,狠抓利益,否则国家难保。
若秦穆公真的有其他目的,次年秦国遭饥荒时,夷吾拒绝回馈粮食又何错之有?国家间,尤其是邻国且有领土争端者,讲仁义是奢望,只有彻底打败对方才能保证安全。
因此,秦穆公绝非传说中那般天真善良,夷吾恩将仇报的形象也多为后人附会。无论两人做什么,核心都是维护本国利益,而非个人道德形象。
言归正传,夷吾被俘后,秦国君臣一度主张迅速处死他,但秦穆公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释放夷吾。这种宽容体现出一种大局观。
秦晋矛盾根源于地缘政治冲突,夷吾出尔反尔,难道后继国君就会守信?一个称职的晋国君主,面对秦国必然会耍手腕和反复无常,才能维护国家利益。
秦穆公对此心知肚明,因此设下计策,要求夷吾把继承人送到秦国做人质,只有这样才能放他回去。
此举目的明确:若夷吾不肯割让河西之地,他的接班人将永远困在秦国,无法回国继承大业。
夷吾的继承人是太子圉,当时年仅十岁,是夷吾唯一的儿子。如果不割地,意味着断绝了接班人的未来。
或有人质疑,夷吾可以弃子另生。对此我说,生儿育女不是随意事,况且当时夷吾境遇艰难,内忧外患环伺,弟弟重耳虎视眈眈,新生儿能否存活岌岌可危,夷吾不敢轻易冒险。
对于夷吾而言,首要任务是确保自己安全归国保住君位,同时保证继承人安全无虞。
因此,他最终选择了妥协,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。
有人会问,当国君的行为危害国家安全,难道国内不会反对?但土地可再战,继承人一旦丢失,未来就断了路。谁敢冒这个险?
此外,秦国要求割地,是因为它曾击败晋国,若晋国拒绝割地,战争将继续打下去,直到对方妥协。
当时晋国形势十分复杂,君主被俘,太子年幼无力,国内各大利益集团虽尔虞我诈,却难以统一力量抗秦。
或许昔日晋国有人能抗衡秦国,但那些有威望和能力者早被晋献公与夷吾清除,因为他们是权力最大的威胁。
正因如此,夷吾只能迅速割地求和,国内利益集团也未有异议配资炒股的,最终秦晋大战以晋国失败、割地和平告终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